::: 回首頁動態資訊輿情回應

輿情回應

本頁面用於回應外界對本中心的關注與討論,針對相關議題提供澄清與說明,確保資訊的透明與正確性。我們致力於即時回應並提供準確資訊,以維護公眾對本中心的信任。

算力:推動AI發展的基石與戰略資產

近期,隨著 DeepSeek 的發展,台灣社會對於算力與 AI 模型發展的討論越發熱烈,反映出業界對於基礎運算資源的關切。AI 產業的競爭,不僅關乎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更取決於是否擁有足夠的算力基礎,以支撐大型模型的開發與應用落地。

算力建置不能等待,須超前部署
算力是 AI 生態系統的基石,若等到所有人才與數據準備完畢後才投入建設,將難以跟上全球技術競爭的步伐。從大語言模型的訓練到 AI 應用的落地,都高度依賴強大的運算支援。例如,無論是Llama 或 DeepSeek根據其官方宣稱,僅模型訓練就須耗費上千片GPU,可以確定的是,若算力不足,將直接影響模型研發進程。目前,台灣高階 GPU 資源相對有限,這正是當前必須積極面對的挑戰。高效能運算不僅影響學術與產業發展,更是 AI 技術創新的關鍵。

國際積極透過算力推動 AI 普及
從應用角度來看,國際 AI 領導企業如 OpenAI、Meta、Google 等,皆透過大規模算力建設推動 AI 普及。他們的策略顯示,算力的價值不僅在於支援模型訓練,更重要的是讓 AI 進入使用者市場,加速技術落地,提高市場參與度。這些企業透過不斷擴充數據中心與高效能 GPU 伺服器群,確保 AI 模型能夠快速適應不同應用場景,並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由此可見,算力不僅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建設,更已成為 AI 產業的戰略資產。

AI 主權與語言文化:TAIDE 模型的關鍵角色
除了算力與人才培育外,AI 的發展也涉及語言文化與數位主權議題。當前,國際主流大語言模型的訓練數據多以 英文與簡體中文為主,這使得台灣在 AI 語言技術發展上需投入額外努力,以確保文化、語言與價值觀的延續。TAIDE 模型正是回應這一需求的關鍵工作,致力於繁體中文與台灣特色應用的發展,確保本地 AI 技術的自主性,並為產業提供適合在地需求的解決方案。

攜手合作,共創 AI 發展新局
台灣的 AI 發展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無論在算力、數據、人才,或是應用落地模式,都需要產業界、學界與政府攜手努力,才能建立完整的 AI 生態系統。國研院國網中心期待更多資源投入與合作,共同推動台灣 AI 技術的發展,讓 AI 不只是全球科技競賽中的話題,更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與社會價值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