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護國 用數據佑民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種田人是天公仔,天公有保庇,才有飯可吃。一句話道盡了對大自然陰晴不定的無奈。如今,隨著人為的破壞,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自然法則更加反覆無常,農漁民不再能完全仰賴過去經驗,更需要同時透過超級電腦對大數據的分析與預測運算,即時掌握天候脈動、將人力與物力做最精準的配置,不僅如此,深入解析自然大數據,更可讓我們在生活上趨吉避凶,用科技守護台灣。
舉例來說,由一群年輕人所組成的「漪七數位科技」團隊,便有效的運用了「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服務平台」–這是一個政府整合相關各部會置在台灣各地的電子感測器所蒐集來的資訊,如水溫、土溫、潮汐、未來天氣因子、地震等等的開放式數據平台。漪七數位科技運用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平台裡面所即時公布的現地氣象與水文數據,輔以過去漁災事件報告與養殖業者經驗,以淺顯易懂的操作介面,建立文蛤異常產量預警與行情分析系統。提供養殖戶準確的風險偵測與預警,降低災損風險,並穩定或提升其經濟收益,同時也讓養殖業者開始相信科技跟數據不再難以親近,更可以幫他們創造更高的價值。
在農作上,雲林縣水林鄉的瓊埔合作農場及微醺農場,也透過蒐集田間與溫室內的環境數據,以Band 20實驗網路上傳至國網中心的超級電腦後,與中央氣象局的氣象監測數據進行整合運算,藉此改善種植環境與避免農業災損發生。在天然災害的防治上,台南市政府更蒐集台南市易淹水區(左鎮區及安南區)的淹水資訊,分別進行山區與平地兩種場域類型的水利防災物聯網實驗,透過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服務平台,以及台南市政府水情資訊系統協助相關單位即時掌握淹水資訊,未來更將推動各地政府使用,以便能更有效預測與掌握災情。
目前,透過各部會的整合,「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服務平台」已將建置在台灣各地的電子感測器所蒐集來的大數據,結合感測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建立出資料庫,達到提前預警、指引。讓我們跟土地的連結更緊密,就像接上了這塊土地的神經網路,統合水資源、空氣、土壤、地震數據,掌握它的變化、災害規模與探勘豐富資源。「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服務平台」讓科技為防救災作業與產業轉型升級,跨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也讓未來農漁民逢凶化吉、護國佑民,守護我們的台灣。
![]() |
![]() |
![]() |
![]() |
政府近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計畫,其中為運用科技協助政府與民眾共同面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積極整合「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集結跨部會共同建構。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建置各項智慧生活服務系統,來關照台灣及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民。 民生公共物聯網以大數據、物聯網與AI技術為基礎,搜羅水、空、地、災等資料,目標除了創造人跟自然更友善的互動,提前預防災害的發生以外,也想藉此強化我國相關產業,增加相關產業的研發資源與實績。希望能讓政府與民眾,都能以現代智慧打造永續安全的家園。